什么是参与型博物馆?
在英国伦敦众多博物馆中,惠康典藏(Wellcome Collection)虽不为游客所知,却完全符合我们对于一个公众参与型博物馆的所有期待。所谓参与型博物馆,妮娜·西蒙( Nina Simon)在《参与型博物馆》(Participatory Museum)一书中,用两幅非常简单的画解释了传统型博物馆与参与型博物馆的区别(图 1)。她指出,博物馆作为一个参与型机构,应当支持多向交叉的内容体验。博物馆是不同用户交互的平台,这些用户在博物馆这一空间内扮演着内容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评判者以及合作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博物馆并不仅仅提供单一连续的观众体验,而是为多元访客经历共同协作创造机会。
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在以藏品为本的时代里曾一度被忽视。但自从皇宫贵族的私藏走向公众文化机构以来,观众便成为博物馆的目的所在。如今,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从最原始的藏宝阁扩展为文化空间,面临的人群也更为多样。观众构成的复杂化要求博物馆的功能设置和运营手段有相应的变化。
英国博物馆在经历 20 世纪的黄金发展期之后,如今迎来了财政紧缩的现状。面对政府拨款减少40%的境况,众多博物馆开始重新考虑收取门票,并加大了对公众捐款的依靠。由此,公众体验,尤其是公众参与,在博物馆运营中显得尤为重要,英国伦敦惠康典藏博物馆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构建参与型博物馆的目标
在所有新设空间中,一个集合展厅、休息区和文化活动空间的多功能阅览室尤为引人注意。这是一个以观看、触摸、阅读、收藏和对话为核心功能的空间。
构建参与型博物馆的误区
强调观众参与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国内外的博物馆也早已开始尝试。2015 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强调,博物馆建设应由收藏型向参与型转变,以共享激活馆藏资源。但这种参与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① 参与的对象局限于低龄儿童,造成参与的方式同质化并且专注于藏品物件本身,比如几乎每个博物馆都在开展的拓片、做陶、手工彩绘等活动;
② 过度依赖数字化,三维模型、增强现实等数字博物馆软硬件,在放大文物细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调动观众的参与和共情是否切实有效还有待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