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像硅胶像作为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的中间环节,它在创作手法和作品细部的表现上,既冲破了“传统写实主义”的界限,又把逼真的“形”和理念的“意”融为一体,产生了蜡像艺术的语言和审美。
超级写实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在美国发展,70年代后期逐渐在西方流行的以具象形式为载体的艺术流派。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在艺术观念和形式上经过了消化、吸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超级写实主义主张艺术的要素是“逼真”和“酷似”,所做的塑像与真人等身大小,涂上颜色,穿上衣服,配以道具,极度逼真。
超级写实主义,是对照片的再现,也是对“主观表达”和“观念先行”抽象艺术的反叛。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渴望“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使超级写实主义流派迎合了这种愿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以汉森、迪安得列亚为代表的西方雕塑家,把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了“再现”和“具象”,拉回到“依据照片而创作”但比照片还真实的作品面前。而此时的 “具象”已不仅仅是一种“具象艺术”,它是在经历了种种现代艺术流派的浸润和洗礼之后,人们对现实社会有更高的追求,进而赋予“具象”以崭新的意义,并在表现具象的旗帜之下,融合了抽象,表现了意念的新形式。
进入21世纪后,超级写实主义似乎成了历史,在重观念,轻造型,忽视技法的潮流下显得很另类。直到让·穆埃克的作品出现,仿佛给在迷茫中生存而苦苦寻求具像雕塑的人们注入了强心剂。穆埃克的作品,通过人物整体尺度的放大,改变了人们习惯的视线,让观者感觉到一种时空的错位,而局部的处理上却是那样具体、细腻,精确地把每一条肌理一一刻画,如同人们用放大镜在近距离观察。穆埃克的作品风格,更像是运用“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段”来表达“超现实主义的观念”。
这种艺术思潮发展变化在70年代末影响到中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催生了各个领域的解放,蜡像艺术开始活跃。这门艺术在渴望文化滋润的中国敞开了巨大的空间,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被中国的艺术家所接受。这些都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回归和中国人对蜡像艺术的欣赏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蜡像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和其他公共文化场所,大量历史、现代人物的形象以蜡像形式出现,使展示空间再现了历史瞬间,并以酷似的真实感强化了公众的心理错觉,贴近了公众与历史或当代名人的心理距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观众可在身临其境中完成心理愉悦和思想启迪,从而使蜡像艺术在中国得到广大观众认可。
蜡像艺术的极度仿真,有某种程度的“波普”性质,从诞生开始便雅俗共赏,为大众所接受。这门技艺的特点使高仿真创作既可以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创作存在,也可以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等多种领域之中,高度写实的雕塑可以生动地再现中外历史人物的风采,客观上浓缩和再现历史瞬间,从而对人类文化的延续起到作用。
蜡像作为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的一种形式,在表现手段、创作方法、视觉效果和给予观者的震撼力方面与超级写实主义雕塑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逼真地再现人类感觉的一切,精确地传达人类最细微的视觉和触觉经验,把无生命的材料变成生机勃勃的“血肉之躯”,赋予它们生命和人格。只是在创作理念和创作对象上有所不同:超级写实雕塑并非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对应着一个题材,反映一种观念,因此有较大的创作空间。蜡像则针对性很强,对应的是某一个人,反映的是固定的形态、思想、经历,这就使蜡像的创作空间受到抑制。因此,蜡像是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的中间环节,从多个方面它延续了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的创作方法,丰富了其合理的思想和内涵,两者呈“双螺旋”式相互不断攀升。
蜡像一词,源自于蜡像创作,早期以“蜡”原料为主要创作材料。“蜡”材料的主要优势是:加工使用方便,能“模仿”不同作品的表面肌理和质感,创作和修改作品也较方便,特别是能反映作品最精细的部分,普遍用于“超级写实主义”的雕塑作品。20世纪后期,新技术、新材料特别是化工技术的突飞猛进,一些更耐用、更具表现力和价值体现的材料应运而生,丰富了现代“蜡像”的创作材料和技法,环氧树脂、硅橡胶等一些复合材料也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多年的约定俗成和 “蜡像文化”潜在的影响力,即使是使用新材料制作的塑像,人们也称之为“蜡像”。
在造型的细节中,表现出蜡像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是重要的环节。蜡像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形体、服装、面目表情、化装等多种因素表现。这种流露是微妙的、自然而然的,并非千人一面脸谱化的造型,要通过细节,把一些微妙之处合情合理处理好,方可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原形。
一尊蜡像,好似是一部人类历史发展的断代史,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科学、政治、社会的浓缩,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一个社会的层面,某些对时代的发展进程起到了推动或延缓的作用,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记忆。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曾经说过:“蜡像的目的是反映历代人物和社会生活的真实。”观者可以从蜡像的外形感受到人物内在的思想、性格和个人经历,每一尊蜡像的脸上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
蜡像艺术的审美
蜡像的创作和审美是多元的,既有高仿真艺术独特的美,又有造型写实艺术的美,主要特点如下:
蜡像艺术具有高仿真和超现实的独特性。蜡像艺术本身属于超级写实主义风格,具有极高的仿真独特性。蜡塑像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从色调到形态都要酷似真人。根据肤色、发色、发质、眼色、指纹、皮纹、胡须、眉毛、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神态等不同人物的差异而塑,是蜡像艺术独有的仿真,蜡像给人的感觉是在不停地运动,其神态、表情、骨骼和肌肤似乎有锁不住的生命在表皮内部滚动起伏,时隐时现,有一种鲜活独特的仿真美。
蜡像可以表现人们喜爱却又难以见面的人物,它可以让观者贴近“崇尚的人”,使死去的人“复活”,让历史人物转换时空!这本身的独特性,就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和愉悦,是其他艺术形式难能达到的效果,它让过去和现实之间产生新的意境。蜡像艺术是最容易被广大观者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有最广大的观众群,在世界上许多纪念馆、名人蜡像馆都能看到庞大的参观群体。蜡像艺术是以雕塑为主体,集雕塑、绘画、戏剧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蜡像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反映生活,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和智的启迪。蜡像作为造型写实艺术,表现着形与神和谐的美。通常,蜡像创作更多的名人,人物的思想独具个性,非众人所有。从外形上,每一个人物都有区别于他人的“DNA”,而每一个人,又因为个体经历、阅历、职业的不同,各自拥有着特有的气质和神韵。蜡像人物形体、气质、面部、神韵组合构造的和谐,充分显示着这门艺术的形神美,即“形在则神存;形凋则神灭”的气韵美。蜡像创作的过程也是“形在前,神在后”;“形是基础,神是目的”并依附于形,在形与神之间寻找到和谐与平衡,创造蜡像艺术的美。